家才是解開/收藏記憶的鑰匙—《外公的咖啡時光》
2019/8/2 中華戲劇學會國際官方網站‧藝評專欄
中華戲劇學會2019專欄藝評人:李欣怡
1.演出團隊:表演工作坊
2.觀演時間:2019年07月07日(日)14:30
3.觀演作品:《外公的咖啡時光》
4.觀演地點:臺中市中山堂
人類文明發展進到了二十一世紀,所有可能需要面對的重大社會問題大概都處理過了,工業革命、戰爭、大屠殺、經濟大蕭條、金融風暴、各種罕見疾病…等等,還有什麼議題是新興的議題嗎?有,老年議題。在二十世紀之前,人類的平均壽命大約是40歲上下;進入二十世紀之後,人類預期壽命開始大幅增加。臺灣人目前的平均壽命已經達到80.4歲【註】,這正是個前所未有,卻人人都可能需要面對的現象。面對老年的到來,我們都準備好了嗎?透過《外公的咖啡時光》,我們或許可以想像或同理一下我們可能需要處理的情境。
《外公的咖啡時光》處理的是目前相當受到關注的長照與失智症議題,透過一個家庭的故事,濃縮許多目前臺灣家庭可能遭遇到的困境:單親、同時照養失智及重症的長輩、家族照護人力的不足或無法提供足夠的幫助、經濟困境…等等。劇情一開始由家族的第三代瀚瀚(呂名堯飾)對著觀眾談及魚的記憶只有七秒,暗示著記憶與時間的對應關係,時間越長(或是年齡越長),記憶中累積的東西應該越多,也就是說,記憶彷彿是一種可以具體累積的物質,不應該憑空消失。因此,隨著時間增加,記不住或想不起來反而成了一種缺憾(甚或是缺陷),也正是這種缺憾引發了家族內的種種風波。這些家庭的困境或問題本身與失智或高齡並沒有因果關係,但當這些問題一起發生時所產生的共伴效應卻常常令人無所適從。儘管劇情的安排仍強調愛與關懷的溫情路線,但這些問題的本質其實並不會令人感到愉悅,這也是觀眾看著劇中人物可以又哭又笑的原因,在這些看似有趣詼諧的生活片段裡,實際經驗過的人卻可能有著許多說不出口的無奈與壓力。若是同時正有需照護家庭中有相同病徵的家人,在觀看此劇時更可能因此找到可以共鳴的情感。
本劇中的外公張望(樊光耀飾)因為失智症,許多記憶都已經混淆了,只記得老伴以前常帶著他喝咖啡,而這個味道成了他與老伴之間唯一的牽絆。有趣的是,咖啡常常是大家常用來預防失智症的飲品,這樣的設定反倒讓人莞爾,也帶著些許反諷的味道,讓人不禁感嘆,再多的預防與準備仍然無法阻止這些生命的難關來訪,只剩下咖啡香氣伴隨著愛的回憶飄香。舞台上有一格格大小不一的方框陳列著,彷彿失去相片的相框,包圍著緊繃的家庭關係。相框本是用來紀念值得思念的片刻,但如今只剩下一個個空洞的框架,記憶失去了它的樣貌,不復存在。咖啡與空的方框都暗示著記憶的隱沒,原本用來提醒或紀念的物品都失去了功能,雖有滿滿的守候,卻只能空洞地包圍住生活環境的四週,令人不勝唏噓。
本劇的劇情安排仍以家庭情感為主要訴求,人物設定也盡量切近一般大眾的生活經驗:外孫瀚瀚被迫在暑假擔負起照顧外公的責任,無法參與一般大學生的社交生活;母親張念晴(范瑞君飾)則是家中的經濟支柱,隻身在職場與家庭中奔波燃燒;她的弟弟張念語(王鏡冠飾)也很不意外地扮演著看似敗家,其實深盼功成名就得到父親認同的小兒子。這些設定讓觀眾在觀看時容易對應到身邊類似的影子,找到可以對號入座的情境。溫情卻通俗的劇情忍不住讓人聯想本劇是觀眾生活經驗最大公約數的聚集,家人對彼此都有很深的愛與羈絆,也在負責、孝順與自我實現中努力尋找平衡點。
但或許就是這個最大公約數,讓本劇的重點與其說是在於呈現有失智症患者的家庭,到不如說真正的重心還是在審視或思考現代家庭關係裡家人之間矛盾與衝突。任何一種打擊家庭關係的因素,如:經濟、婚姻…等,都足以粉碎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美好家庭。失智症或因高齡化而產生的所有問題,如經濟壓力、婚姻衝突都足以打擊任何一個人。頌讚家庭價值與肯定家人之間的愛可以化解衝突…等等這樣的正向思考,正是當下社會面對的家庭傳統價值的崩解與關係轉化所產生的焦慮。《外公的咖啡時光》在呈現看似溫暖與相互扶持的家庭關係裡,其實都有著看不見的緊張拉扯,而這些緊張拉扯在在都反映了現實中的不可承受之重。
本劇中的每個角色對家人都有深切的愛,就連記憶混亂的外公,也心心念念著病榻上的老伴,在記憶的吉光片羽中追逐著曾經的青春身影,回想相愛的種種片段。失去了記憶,卻沒有失去愛人的能力。雖然愛並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答案,但愛是一種態度,在面對風雨挑戰時,可以幫助我們找到面對問題的勇氣,以及往前走的力量。
註:資料來源請參照內政部統計處,https://www.moi.gov.tw/stat/news_detail.aspx?sn=14818 (檢索日期:2019/07/28)。根據民國106年度的統計資料,目前國民的平均壽命,男性為77.3歲,女性為83.7歲,平均為80.4歲,已創歷史新高。
本文首刊於 中華戲劇學會國際官方網站‧藝評專欄